清澈明亮,閃閃動人 - Capture NX 2 增進 Clarity 的方法

quill mark

這篇是試作。

我從 Nikon Cafe 論壇上看到了一則討論,有人問:「NX2 等同於 LR2 的 "Clarity" 指令為何?」(NX2: Equivalent Command to LR2's "Clarity"? ) 然後熱心網友們分別提供了他們的作法.。我不用 LightRoom,並不知道 Clarity 這個指令是什麼,看起來應該是增加相片清澈度的功能,讓風景照看起來不再灰濛濛的。

拍出灰濛濛的照片,本是我的專長,而這是一個解救的辦法。找了一些舊相片,跟著討論裡面提到的方法試作比較,以下是其中的一個試作。

↓ 測試圖,選擇風景調控檔,機身銳化關閉。縮圖和 USM 銳化(60/3/4):
DSC_2781

Color Control PointNikon 的 Michael Rubin 在 B&H 網路研討會上,曾提出一個方法(請見:Michael Rubin's seminar on Capture NX2 的 Part 3),網友 nealgrof 整理成如下的步驟:

  1. 設一個彩色控制點。設在哪裡,分別不大。
  2. 在顯示控制點的下拉選單下(在「調整」區),點選「不透明」(Opacity)旁的三角形。
  3. 在「全部」之下,選擇「亮度與色度」(Luminance and Chrominance)
  4. 在「混合模式」欄(Blending Mode),選擇「覆蓋」(Overlay)。
  5. 移動「不透明度(彩色頻道)」的控制桿,到 50%。
  6. 調整「不透明度(亮度頻道)」控制桿,直到你要要的效果。

nealgrof 說,根據他的試作,移動彩色控制點,或改變選取區大小,對整體效果幾乎沒有影響。我的測試結果和他一樣。

↓ Michael Rubin 的彩色控制點 Clarity 大法:(彩色和亮度頻道都調成50%)
 DSC_2781_Michael Rubin 50-50

↓ 擷圖比較(左:原圖。右:彩色控制點調整法)
DSC_2781_CropDSC_2781_Michael Rubin 50-50_Crop

另外,有人指出,根據 Adobe 的創意總監的說法,那個 Clarity 就是「低濃度,高半徑」的遮色片銳化(USM)。討論區上有提到幾種不同的設定值,我試作的時候,採用的是 Jason Odell 電子書中「Improving Clarity」的設定值(10/50/2):

↓ USM (濃度:10%、半徑:50%、臨界值:2)
DSC_2781_Clarity_USM

↓ 與原圖的擷圖比較:
DSC_2781_Crop DSC_2781_Clarity_USM_Crop

另外,有人提到 Jason Odell 電子書中的「風景秘方」(Landscape Recipe),這個是整個風景影像的處理建議,和「Clarity」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以後有空的話再介紹。還有人說,用 Color Efex Pro 的外掛濾鏡 Toanl Contrast,也可得到類似的效果,Color Efex Pro 是一組很好用的外掛軟體,它的 Tonal Contrast 濾鏡,可以增強色調中亮部、暗部和中間部的對比,往往可以弄出很戲劇化的效果。

Color Efex Pro 直接套用 Tonal Contrast 預設值的效果:
DSC_2781_Tonal Contrast

↓ 與原圖的擷圖比較:
DSC_2781_Crop DSC_2781_Tonal Contrast_Crop

其實,這些設定值都不是固定的,像是 USM,有人提出 6/50/0 的設定值;而「彩色控制點」亮度頻道的不透明度,也會直接影響到最終的效果(彩色頻道的值,影響的是色彩的飽合度,亮度頻道,則影響明亮度)。Tonal Contrast 也可以分別調整明、暗和中間部分的對比(預設都是30)。我個人覺得,單純只想讓相片看起來清楚一些,適當的 USM 就好了;其他的作法,都會動到顏色和對比,不同色調的相片,效果出入很大,哪一種方法好就要看個人喜好了。

Capture NX2 的作業流程

quill mark

拍好照片後,要如何進行後製或轉檔呢?在 Capture NX 2 之下,什麼樣的作業流程是最有效率的呢?Capture NX 2 的中文說明書中,就有「工作流程建議」(第20頁):

  1. 從影響整個影像的特徵開始,如去除數碼雜訊,修整色偏以及減少色調問題(例如對比亮度)。
  2. 接下來,修改僅影響局部範圍的因素,例如污點和小的零散問題。
  3. 然後,在影像中套用增添風格或情調的效果。
  4. 最後,透過重設大小及銳化為影像的輸出做好準備。

這個工作流程寫得太簡略了,光看這個,不知如何下手。

我提過很多次的 Jason Odell 的電子書 "The Photographer's Guide to Capture NX 2" 中,也有類似工作流程的建議(第42頁:Capture NX2 Editing Road Map),寫得詳細多了,以下是重點筆記:

第一步:RAW 檔調整

這一步驟,是進行只能在 Raw 檔中調整的一些項目,其作用將偏及全部影像,作者稱之為「整體性」(globally)的調整。在 Capture NX 2 中,是位於視窗右側「編輯清單」(Edit List)中最上面的「影像設定」(Develop)區域裡的功能。

其實,"develop" 在底片時期是「沖印」的意思,相較於數位的 Raw 檔, 這個「沖印」(或該稱「顯影」),是把一些基本設定,套用到 Raw 檔的原始資料上,再將其轉換成 RGB 影像。在這個區域內,有「相機設定」(Camera Settings)、「快速修整」(Quick Fix)和「相機和鏡頭調整」(Camera & Lens Corrections)這三大項。這裡面,通常我們會修改的有:白平衡調整、曝光控制、整體對比和色調曲線、色彩模式和照片調控模式、亮部和陰影細節恢復、邊暈(邊角失光)控制、機身銳利化的消除。

其實,應該還要加上一條「機身減低雜訊(NR)設定消除」。在這個階段中,把機身所設的銳利化和減低雜訊(或譯為「雜訊抑制」,也就是 NR)全部關掉或歸零,以便在下面的步驟當中另行設定。

第二步:亮度和色彩的整體調整

有些整體性的編輯,並不在上述 Raw 檔的調整區域(Develop Section)之內,而是在「調整」區域內(Adjust)。這裡通常會調整的有:設定黑色和白色控制點、整體亮度對比(色階和曲線)、整體色彩(LCH 工具)、減低雜訊。

第三步:局部調整

只在影像中的某些部分做調整。在「調整」區域(Adjust)裡的所有編輯功能,都可以只在指定的選擇範圍內(例如用選擇控制點、筆刷或漸層工具來選取範圍)發生效用。最常進行局部調整的,有顏色(色相及飽合度)、對比和亮度、減低雜訊、特殊效果(例如膚色柔化)、除塵處理

第四步:最後調整

這是相片在輸出前所做的最後修正,作者最常做的有:擷取銳利化(Capture Sharpening)、創意銳利化(Creative Sharpening)、拉直、創意裁切

作者將「銳利化」分成兩種,上面的名詞是我亂翻的。Capture Sharpening 指的是我先前在網誌中所提到的,為消除相機低通濾鏡(或稱反鋸齒濾鏡)效果所做的銳化,依各相機型號的不同,作者有不同程度的銳化建議(參見:Capture NX 2的USM銳化設定建議值);而 Creative Sharpening,是指在影像創作過程中,個人根據不同的拍攝形態、題材和品味,所做的銳利化處理。例如拍攝人物,可能需要柔一點,而風景則利一點。可把 Capture Sharpening 的建議值當成是預設值,然後再依個人需求適度的加碼或減弱。

第五步:輸出調整

第四部完成後,相片應該已經調整為創作者所想要呈現出的影像了,而這一步,是為了將這個影像輸出到不同媒介時所進行的調整,例如是要放上網頁或網路相簿,或是要用印表機列印,或是沖印成大小不同的相片,這都還要經過不同的調整。這部分有:裁切和變更影像大小、校正(Soft-Proofing)、輸出銳利化

如果是相機直出的 Jpeg,那工作流程就是從第二步開始。第一個步驟所進行的 Raw 調整,是為彌補拍攝當下的不足,所做的補救措施;或是在事後,想改採他種設定來嘗試不同的效果。關掉機身的銳利化和雜訊抑制效果,是希望在後製過程中,先儘量保有檔案最原始的狀況,然後再視不同需求,以比較合適的設定值來處理,畢竟用電腦軟體來銳化或除噪,要比相機內部的處理,要來得精細且有彈性得多。

工作流程重不重要?很難說。以前我從不注意這種「細節」,還是一樣可以轉檔、修圖,但是過一段時間後,慢慢就體會到,自己沒計畫的想搞就搞,費時又沒有效率。最常發生的,是在「調整」區做了一堆修正,然後忽然想換一種照片調控風格看看;要不然,就是選擇了某些範圍做了局部調整,後來才想要調整曝光效果!於是 Capture NX 2 就得從 Raw 重新轉一次檔,才能再套用調整區的修正。這樣當然不是不行,只是多浪費轉檔時間,而 Capture NX 2 本來就不快了呀!

我曾介紹過 Jason Odell 的人像教學(請見:Jason Odell的Capture NX 2人像後製影帶教學),可發現他在教學影片中,乃是按照他上述的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地完成後製的。如他一開啟影像,先調整曝光補償,然後設定陰影部分的細節保存值,之後套用已經將銳利化歸零的照片調控檔。到這裡,都是第一步的「Raw 檔調整」。

接下來,他設定黑色控制點,調整亮度值,此為第二步「亮度和色彩的整體調整」。

第三步的「局部調整」,他用「彩色控制點」將臉部調亮、背景弄暗,並用「自動修整筆刷」修掉皮膚上的抓痕。

然後,他套用 D3 的銳化值,進行擷取銳利化,並以「主要版本」為名儲存版本。這是第四步「最後調整」。

做完第四步,影像調整就算已經完成,他的教學影片也就結束了。第五步是要看接下來所要輸出的媒體,再來決定該如何調整。

我覺得了解工作流程,也就是了解影像的處理的程序;而對程序有了概念後,不管是使用何種相機,或其他不同的軟體,也都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影像處理。像我前一陣子,向親戚借了 Canon EOS 50D 拍了一些相片,而由於對其閃燈和白平衡設定不熟,所以全部拍 Raw 檔,然後下載 Canon 的轉檔軟體 DPP(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在 DPP 裡調整曝光(亮度)和設定色溫值,轉成 Jpeg 檔後,改用 Capture NX 2 來進行第二到第五步的處理,整個流程還算順暢,也沒遇到什麼大麻煩。

我想,我已經很難離開 Capture NX 2 了。

失魂記:該死的洋基 -- Damn Yankees! (Part II)

quill mark

背景談完,現在進入電影本身(故事背景請見 Part I)。由於是歌舞片,所以除了劇情之外,演唱的歌曲也得一併介紹,否則故事就不完整。歌曲部分我儘量做了重點翻譯,也上到 YouTube 找到部分演唱的電影畫面,希望大家都看得懂。


Damn Yankees 電影版的預告短片。  ↙ 電影版原聲帶。  

劇情與歌曲

Damn Yankees Movie Soundtrack電影一開場,畫面出現的是一座夜間照明的棒球場,觀眾席上滿是觀眾,背景夾雜著觀眾們的喝釆聲。之後鏡頭往下移動,照到了在球場上比賽的球員,畫面隨即轉成黑白,並逐漸拉遠,原來黑白畫面是來自美式家庭客廳的電視螢幕。

我們先看到坐在電視旁正縫著衣服的中年婦女,再看到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球賽、一邊咒罵的中年男子。那婦女顯然對棒球沒什麼興趣,她頭也沒抬地問著激動的老公:「參議員隊正領先嗎?」

男子恨恨地回答:「不,是那群該死的洋基!」

該死的洋基

該死的洋基!」一說完,音樂劇的序曲響起,畫面出現「DAMN YANKEES」 的標題字,然後開場字幕(Opening Credits)隨著簡單勾勒的棒球動畫出現。這段開場片頭結束後,場景再度回到客廳中,這對顯然已是老夫老妻的中年男女,仍繼續著沒什麼交集的對話。女主人 Meg 提到炎熱的天氣,以及在她老家漢尼拔(Hannibal),人們總是期待著來自加拿大的冷鋒,會讓天氣涼一些。

失魂記:該死的洋基 -- Damn Yankees! (Part I)

quill mark

《失魂記》(DamnYankees Poster Damn Yankees)原是一齣音樂劇,1955年於百老匯首演,一共演出了1,019場,後於1958年以歌舞劇的形態搬上大銀幕,成為一部賣座電影。棒球被美國人稱之為「國家休閒活動」(The National Pastime),但就我所知,和棒球有關的音樂劇,這應該是唯一的一部。

(註:此劇似乎沒有統一的中文譯名,除了《失魂記》之外,根據陳煒智、陳芸芸合著《音樂劇史記》中的說法,亦有《可惡洋基佬》以及《洋基佬》等譯名。)

Damn Yankees!

我最早接觸 "Damn Yankees" 這個名詞,是1989年的「超級樂團」(Supergroup):Damn Yankees,但我當時不知道這個團名,乃是受到這個同名音樂劇的啟發。

約在十多年前,有一陣子我特別喜歡蒐集棒球音樂,當時郵購了不少和棒球有關的CD,其中有一張 "Baseball's Greatest Hits: Let's Play II",CD 第9軌的曲目為 "You've Got to Have Heart",CD 內頁對該曲的介紹是這樣的:

Baseball's Greatest Hits Vol. 2You've Got To Have Heart - Original Cast of Damn Yankees: Based on the novel The Year The Yankees Lost The Pennant by Douglass Wallop, Damn Yankees premiered on Broadway May 5, 1955. It tells of an avid Washington Senators fan who, tired of losing to the Yankees every year, sells his soul to the Devil and comes back as youthful slugger Joe Hardy. In 1956 Milwaukees Braves manager Fred Haney took a phonograph into the team's clubhouse and played "You've Got To Have Heart" before Braves games during the pennant race. Milwaukee finished in second place, nonetheless, one game behind Brooklyn; the next year the Braves won the World Series.

翻譯如下:

You've Got to Have Heart——Damn Yankees 百老匯首演卡司演唱:1955年5月5日於百老匯首演的《失魂記》,改編自 Douglass Wallop 的小說:《那一年,洋基輸掉聯盟冠軍》,劇情描述一個死忠的華盛頓參議員隊球迷,再也受不了參議員隊年年都輸給洋基,於是向魔鬼出賣他的靈魂,讓自己變成一名年輕的強打好手 Joe Hardy。1956年,密爾瓦基勇士隊的總教練 Fred Haney,在球季結束前的聯盟冠軍競逐戰中,於球員更衣室裡放了一台唱機,每場比賽之前都會播放 "You've Got To Have Heart" 這首歌。然而,勇士隊最後仍以一場之差落後布魯克林道奇隊,屈居聯盟第二;次年,勇士隊贏得世界大賽冠軍。

噁心的魔術方塊

quill mark

我的魔術方塊,被我轉成了這副德行:

Old

夠噁心吧?於是我郵購了貼紙,打算為它換裝。

Mail

飄洋過海來的貼紙,是從美國加州的 Bakersfield 來的,這個地方我記得有支 1A 級的小聯盟棒球隊。

貼新貼紙前要幫魔術方塊脫下舊衣,「淨身」完畢後才能換新衣。

↓ 穿上國王的新衣:
Black

第一次貼,沒有經驗,貼得不太好,仔細一看,許多地方都有氣泡。而且這一家貼紙工廠所生產的貼紙,不是剛好大小一面貼一次,而是要一格一格慢慢貼的,真是費工。

↓ 完成圖。
New

Category: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