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I

quill mark

《戰後漫畫50年史》的閱讀筆記,這是 Part II,第一集請見 Part I


第二章  月刊和連環畫

在 1950 年代中,中央大出版社所出版的少年刊物,因為內容和品質的提升,已經將銷售頹勢扭轉了過來,導致「赤本漫畫」時代的結束。

《戰後漫畫50年史》提到的例子,是 1953 年由集英社出版的新系列《有趣漫畫文庫》,該刊將偉人傳記和名著大量漫畫化,同時也收錄了杉浦茂的《猿飛佐助》、大城のぼる的《少女白菊》之類的傑作。

從「紙芝居」到「絵物語」

而一直到 1950 年代中期,這些雜誌所刊登的漫畫比例並不高,但「刊登了許多和漫畫近似,但表現方法卻完全不同的作品——連環畫。」

Gegege's Wife - 039「連環畫」日文原文是「絵物語」,《戰後漫畫50年史》給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在故事上加上畫」。

這種連環畫,和 1930 年代於《少年俱樂部》雜誌中所刊登的〈雜誌上的紙板劇〉很接近,當初的目的,是要把當時流行的街頭紙板劇(《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書中所謂的「連環畫劇」,也就是日文的「紙芝居」)帶到雜誌上。

綜合來看,「絵物語」是以「連環畫劇」為基礎所發展出來以插圖為主的小說,可能有點像現在小朋友們所看的童書繪本,只不過題材和表現方式,並不像童書那般天真、無邪罷了。

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

quill mark

由於看了《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這本書(請見: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 - Osamu Tezuka Part IPart IIPart III),和日劇《鬼太郎之妻》之後,對日本漫畫的歷史產生了一點興趣,於是就想找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

從《梅と桜》這個網站的一系列「日本的漫畫」介紹文中,作者提到了一本書——竹内オサム的《戦後マンガ50年史》。

簡中翻譯版:《战后漫画50年史》

竹内オサム竹內長武)就是《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的作者。從《手塚治虫:不要做藝術家》書中,可得知他對手塚治虫及「故事漫畫」的喜愛與認識,而由他所寫的這本「漫畫史」,我想可看性應該也相當高才對——更何況,這本書有中譯版(簡體中文),是不通日文的我唯一的選擇了。

战后漫画50年史戰後漫畫50年史

(戦後マンガ50年史)

作者:竹內長武
譯者:李斌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10年3月1日)
叢書名:閱讀日本書系
平裝:177 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20
ISBN:9787305067488, 7305067482
條形碼:9787305067488
尺寸:22.6 x 15 x 1.8 cm
重量:322 g 
 

內容簡介

何謂漫畫?如今作為大眾文化而極其繁榮的漫畫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戰後漫畫50年史》試圖以漫畫,尤其是戰後極其繁榮的「故事漫畫」所引發的事件為線索,再次思考「何謂漫畫」這一根本問題。漫畫在玩耍。漫畫在誘惑。漫畫在叫喊。漫畫在打破禁忌。而且,有時漫畫會傷人,歧視人,並引發無可挽回的事件。所有這一切就是「漫畫」這一莫名其妙的表現形式的真面目。

作者簡介

竹內長武,1951 年生於大阪。在從事兒童文化和文學的研究的同時還進行漫畫的評論研究。畢業於大阪教育大學,歷任大阪國際女子大學教授、同志社大學文學部教授,現為同志社大學傳媒系教授。著有《兒童文化》(合著,福村出版)、《漫畫和兒童文學之「間」》(大日本圖書)、《手塚治蟲論》(平凡社)、《兒童漫畫的巨匠們》(三一書房)、《漫畫表現學入門》(築摩書房)等。編著有《兒童漫畫集》(三一書房)、《漫畫批評大系》(平凡社)等。

以一本「歷史」的書來說,這本書不算是大部頭的鉅著,作者重點式地介紹各時期較具影響力的事件和作品,來串成這本相當好讀的「漫畫史」。

不過,以一本「漫畫史」而言,書中所附的插圖似乎太少了些。或許某些對日本人來說可能是耳熟能詳的漫畫,其主要人物和劇情都已不需要再多費篇幅刊登或介紹了吧!

目錄與各章節名稱

本書的目錄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可藉此一窺本書的架構和內容:

生字簿加入虛線字 - 文字方塊(textbox)

quill mark

有家長問:「如何在生字簿加入虛線字呢?」

他們指的,是我在〈小朋友的數字練習字型 - Trace〉一文中所貼的那個生字簿的圖。

古老的軟體,古老的手續

我還在用很古老的 Word(2002 年版的好像),而且至少有十年沒有好好研究過 Word 這套軟體了,所以我根本不敢寫什麼教學或示範——感覺上,這就好比用著骨灰級的工具還在自鳴得意一樣。

但有人問了,我還是簡單說一下。「生字簿」,是從「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自編國小一至六年級生字簿」所生成的,之前有網友留言說「使用至 2012 年 2 月 28 日」,但是到目前為止仍可使用。這個網址曾經改過,以後或許也會變更,請自行留意。

生字簿

由圖檔所組成的 doc 檔

按網站上的手續輸入文字送出後,你會得到一個 Word 格式的 doc 檔。這個 doc 檔裡面沒有文字,而是由一條又一條的「物件」(圖檔)所組成的。

Category: 3 意見

每日摺紙 - Daily Origami

quill mark

去年在找「女兒節」資料的時候,也順便找了一下相關的人偶摺紙。當時我從 YouTube 看到了一個教學影片,覺得摺出來的成果很好看,也很實用。(請見:〈女兒節與摺紙 - Hinamatsuri Origami〉)

每日一教學

製作那個摺紙教學影片的 Heather 小姐,她在 YouTube 上用的別名是 happypuppytruffles,或許她和 Happy Puppy Truffles 這家店有關。她在 YouTube 上開設的「每日摺紙」(Daily Origami)單元,每天都會示範一段摺紙教學上傳,而她自己的網頁上也有分類存檔:http://dailyorigami.happypuppytruffles.com/

我上次貼的「御雛樣」摺紙,是她「每日摺紙」的第 256 篇,而在我寫這篇網誌時,她的教學影片已經累計到第 652 篇了。

自己動手!

我自從看了上面女兒節人偶的摺紙後,就一直也想摺看看。初時用普通色紙來摺,覺得效果並不好,於是跑到文具店去找櫻花圖案的包裝紙(所謂的「千代紙」),回來自己裁成 15 cm 見方的正方形(一般色紙的大小)來摺,最後的成果如下:

美麗的天鵝 - The Bonny Swans

quill mark

「天鵝」在西方世界裡,常會是「死亡」的象徵。我們一般所說的「天鵝之歌」(Swan song),即是指在離開或死亡前夕的最終告別之聲。

Loreena Mckennitt - The Mask and the Mirror - CD Cover而人類與天鵝之間的形體轉換,除了有死亡的隱喻外,也代表了神奇力量的介入。

化身天鵝

這種神奇力量往往有著正、反兩面,邪惡一方的力量並無法完全壓制善良的一方,也就是說,這種改變常常是暫時而可逆的——變成天鵝的人類,若有救贖者的出現並通過某種考驗,仍有機會可以突破魔法的限制,變回原本的模樣;但若救贖者失敗,這改變就成為永久的了。

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Swan Lake)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少女遭受詛咒,其靈魂受困於天鵝體內,在解除詛咒的希望破滅後,便只能永遠化身天鵝——即少女形體上的死亡。

另外我以前提過的《羅恩格林》(Lohengrin)也是。少年被巫術變成天鵝(肉體的死亡),天鵝騎士羅恩格林奉召前來解救受難的姊姊,雖然姊姊的結局並不圓滿,但弟弟卻得以從天鵝變回人的形象(死而復生)。

只是用作比喻?

我上個月寫過的童話故事〈骨歌悲劇 - The Singing Bone〉和歌曲〈辣手摧花的大姊姊 - Cruel Sister〉,是死者遺骸化身為樂器,回頭控訴加害者的故事。其中兩姊妹的故事 "The Twa Sisters" 裡,「天鵝」被疑似用做是死亡與樂器之間的過渡形象,這種形象的描寫是很模糊的,有時甚至覺得「天鵝」只是被用作比喻,而不是真正的變身。

Category: 0 意見

The Yankee Years -《我在洋基的日子》除錯篇

quill mark

最近我在睡前所看的書,是喬.托瑞和湯姆.佛達西所著,由陳正益所翻譯的《我在洋基的日子》(The Yankee Years)。

我在洋基的日子

我在洋基的日子 The Yankee Years

  • 作者:喬.托瑞、湯姆.佛達西
  • 原文作者:Joe Torre、Tom Verducci
  • 譯者:陳正益
  • 出版社:三采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9日
  • 語言:繁體中文
  • 頁數:566 
  • ISBN:9789862291689
  • 裝訂:平裝

這本書的封面上,台灣的出版商加了一些宣傳文字,右側直排的兩行淺藍色字是:

空降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全球棒球迷引領期盼、洋基迷卻希望從未出版的一本棒球內幕書

而左邊橫排的文字,則是:

他上任五年,
就帶領洋基拿下四次世界大賽冠軍,
執掌洋基兵符十二年間,
年年進入季後賽,
將洋基打造成金色品牌。

更重要的是,他給了我們王建民

什麼都要扯到王建民

如果沒有王建民,或許喬.托瑞(Joe Torre)在台灣的知名度不會那麼高,這本書的中譯本也不太可能會出版,這是事實;但說喬.托瑞「給了我們王建民」,那真是鬼扯淡了。

這本書,真正執筆的作者是湯姆.佛達西(Tom Verducci),但在中譯本的封面上,他的名字只有小小的一點點——比那個整本書只提到十二次的「王建民」還小得多。

Category: 0 意見

我是信了! I'm a Believer and The Monkees

quill mark

得知 The Monkees 主唱 Davy Jones 過世的消息,但上網找了一下中文媒體的報導,竟然一無所得,只找到香港的新聞。

300px-David_Jones_1965The Monkees 的樂迷群恐怕是要大上我一輩吧!我記得小時候,曾在廣播節目中聽到這支樂團的介紹,心中也自然而然地將其當成是「超級巨星」一般的團體。

最後的巡禮

後來 1986 年 The Monkees 重組,推出了新的精選輯 "Then & Now... The Best of The Monkees",裡面除了舊的暢銷曲外,還包含了幾首新錄的歌。打入排行榜的新曲 "That was Then, This Is Now",當年我還在心裡偷偷地為此曲加油,希望它能得到很好的名次,但最終該曲只上升到第 20 名,就開始下跌了。

「流行」這玩意兒是現實的,當你不再受歡迎、過氣之後,即使是花上再多的心血想要「東山再起」,都很難達到當初走紅的程度。再過一段時間,「死亡」是他們得到媒體關注的最後時刻,運氣好點的,還有追隨者幫忙吹捧,如前一陣子的 Whitney Houston,成就稍差的,就連一般報導都很少了。

【明報專訊】在上世紀 60 年代紅遍美國的 The Monkees 樂隊主音 Davy Jones,周三晚上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年 66 歲。

據佛羅里達州警方透露,當晚接到 911 求救電話,一名女子高呼:「請盡快派救護車來!」可惜送院後已不治。據報 Davy 入院前,曾表示呼吸困難,警方相信死因並無可疑。

模仿披頭四成名

英國出世的 Davy Jones,1966 年參加美國 NBC 電視台模仿披頭四樂隊的節目 The Monkees,結果令這位16歲已揚名百老匯的男孩一炮而紅,跟另外 3 名參加者:Mike NesmithPeter TorkMicky Dolenz 合組 The Monkees 樂隊,同年推出首張唱片,順利登上流行榜首,名曲包括 "Last Train to Clarksville" 及 "Daydream Believer" 等,雖然後來遭樂評人踢爆,專輯由其他樂手代為彈奏,但無損他們的叫座力。

該節目播出兩年後完結,但 The Monkees 繼續巡迴表演,直至 1996 年再度出碟 "Justus",並拍攝電視電影 "Hey, Hey, It's The Monkees",4 名成員再度聚首,可惜如今已成絕唱,Peter Tork 前日接受訪問時,不忘大讚拍檔風趣幽默;Mike Nesmith 亦發表聲明,悼念故人「永遠活在我們的心內」。

Category: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