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D. Salinger -- 沙林傑過世了……

quill mark

當我看到沙林傑(J. D. Salinger)過世的消息,我打了一個寒顫。因為最近,我每天睡前都與他 Jerry 長、Jerry 短的稱兄道弟。

紐約時報的報導:J. D. Salinger, Literary Recluse, Dies at 91
聯合報的消息:享壽91歲 「麥田捕手」沙林傑辭世

享壽91歲 「麥田捕手」沙林傑辭世

【聯合報╱編譯夏嘉玲/報導】

2010.01.30 04:14 am

被視為20世紀美國文學代表的傳奇小說家沙林傑,27日於隱居50多年的新罕布夏州自宅去世,享壽91。圖為他1951年30出頭時的照片,右方是他當年出版的代表作《麥田捕手》,以及53年出版的作品《9個故事》。

被視為20世紀美國代表性作家的傳奇小說家沙林傑(J.D. Salinger),27日於隱居50多年的新罕布夏州科自宅去世,享壽91。

沙林傑以1951年出版的小說《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 )享譽全球,成為美國叛逆青年的必讀書籍,也是世界各國學英語的高中生和大學新生的基本讀物。這部經典影響無數讀者,至今每年仍賣出25萬本,全球總計已銷售超過6500萬本。

棒球電影排行榜 - Best Baseball Movies (Part 2)

quill mark

下面介紹的這個榜單,是 suite101.com 於 2007 年 5 月 21 日發表的排行榜。標題是:The Top 10 Baseball Movies,副標是:The Natural and Bull Durham Top the List of Great Baseball Films

Top 10 Baseball Movies

介紹排名之前,有簡單的前言:

史上第一部棒球電影,是由愛迪生(Thomas Edison)於 1898 年所製作的,內容是兩支來自紐澤西的業餘棒球隊,在一場九局的比賽中奮力拼戰的過程。第一部「真正」的棒球電影,是發行於 1915 年的 "Right off the Bat"。從此之後,美國拍出了超過 250 部棒球電影。你不必把那 250 部全看完,這裡是簡明、精要的史上「十部最佳棒球電影」名單:

上一篇有介紹文的,這裡就不重翻。只翻「新入榜」的。

棒球電影排行榜 - Best Baseball Movies (Part 1)

quill mark

我愛電影,也愛棒球。雖然對真正棒球比賽的熱情早已消退,但棒球+電影,提供了一個比現實棒球更完美的虛幻世界,所以我對它們的喜愛程度不減。

不過,棒球是非常「美國」的,所以其電影也就有其侷限性。不打棒球的國家,或不迷棒球的觀眾,對這類型題材多是興趣缺缺;而且棒球又是極其複雜的一項運動,若對各種戰術、典故,乃至於數字、紀錄,沒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那對電影的情節或所欲傳達的戲劇效果,也就無法完全體會了。

好萊塢越來越國際化,電影公司的收入,也越來越仰賴美國以外的市場。所以,棒球電影的未來,我個人不是十分看好,總覺得電影公司參與大型製作的可能性會相對降低,以棒球為主的電影,也只能轉往電視電影上發展了。

棒球電影的十大名單

趁著棒球季節來臨之前,我想溫習一下以前看過的棒球電影,同時也寫一寫心得。我過去已經寫過幾部了,這一次想把經典慢慢補寫完畢,當成是未來網誌的主題。

首先看一看一些所謂的「最佳排行榜」,當成是暖身。這類排行,所選進的電影大同小異,可見棒球電影雖多,但稱得上是經典的,還是那幾部而已。這其中,八○年代末和九○年代初,是棒球經典產生的黃金時期,其實我也差不多是那個時候開始迷上棒球電影的,這也算是恭逢其盛吧!

先看第一份排名。這是 Baseball American 雜誌的排名(請見:Ten Best Baseball Movies by Baseball American),應該是 2000 年左右排的,以時間上來看,似乎有點過時,不過,2000 年以後,也的確沒有什麼被各界一致讚揚的棒球電影,足以撼動這個排名吧!

Baseball America 網頁上是以倒數的方式排次,我把它由高往低重排,加上簡單翻譯如下:

一點小改進,加上一點小牢騷

quill mark

這個網誌用的模板是 Aspire(網址:http://www.infocreek.com/webdesign/aspire.html),為了不和別人完全一樣,我做了一些小變動,也加了一些原模板沒有的東西。

這個模板的圖檔,是放在 http://www.webpagedesign.ws 裡面,過去一直都很正常。但前一陣子,有一晚忽然間該網站停擺,造成網誌的圖顯示不出來,外觀變得醜醜的。

我下載模板的的網頁,已經兩年多沒更新了,我開始擔心該網域的未來,所以就把模板所用到的圖檔,全部改傳到我 SeedNet 的空間上,再逐一更改模板的連結。

但是 SeedNet 的空間速度很慢,我每次開網誌,等那一堆圖檔的載入就要好久,而且常常會漏一個少一塊的,網誌就變得破破爛爛。

今天凌晨,我終於受不了老是殘缺的頁面,就把全部的圖又移到 Blogger 預設的 Picasa 相簿裡。Picasa 相簿的圖檔很討厭,它的網址裡有一大堆可能是亂數的東西,沒有規則性,要一個一個顯示圖片後,才能看到真正的網址,也才能更改模板裡的連結網址。

就這樣,我花了一、兩個小時才把圖給搞定。不過,網誌顯示速度明顯地提升,模板的圖檔也不再殘破,算是有點回報。

SeedNet 已被遠傳收購,可不敢指望這家公司能有什麼改進。老實說,一看到這家公司就一肚子火,莫名其妙地成為他們的用戶,實在不爽到了極點。

Category: 0 意見

Nikon 閃燈與自動 ISO (Auto ISO)

quill mark

Nikon 相機在閃燈模式時,其自動 ISO 功能的運作,和一般不使用閃燈時並不一樣。我上次在網誌上有說過(請見:Nikon 閃燈下的 Auto ISO 功能),而且我的使用經驗,也一直能呼應之前的結論。

但去年年底,有位網誌的讀者指出:

dominic 提到...

我認為背景也會影響AUTO ISO的結果

我試過在背景極暗時~TTL-BL+P模式及AUTO ISO,此時閃光燈就像您之前發表過的文章他是忽略掉了背景只做好主體曝光~ISO只開到450。

但是背景亮於主體時~此時反倒ISO拉到了800~這之間構圖一樣也上腳架~若完全以Thom Hogan說法~就無法解釋。

我自己遇過相機幫忙拉高 ISO 的情況,都是在打跳燈時,閃光強度因來回距離增加,以及折射時的強度減損,造成出力不足,故必須提高 ISO 值。

我的網誌,不管是網誌內容或是讀者意見,留言的人數極少,所以我很難判定,當某些推論沒有看到異議時,是因為推論本身正確,還是因為看的人少,而且都懶得糾正錯誤?

說文解字:梵谷 - Van Gogh

quill mark

你被「梵谷」了嗎?今年的台北很「梵谷」?今晚讓我來「梵谷」妳吧!

荷蘭文中的 "van",是英文 "of" 或 "from" 的意思,和德文的 "von" 同義。但放在姓氏裡,德文的 "von" 通常指的是貴族或皇室;而 "van" 則只代表來自何處(請見:Wikipedia 的 van 條目)。

西奧Theo van Gogh)遺孀喬安娜(Johanna van Gogh-Bonger)所寫的〈追憶文生.梵谷〉(Memoir of Vincent van Gogh)一文,開頭就說:「梵谷這個家族的姓,可能源自德國邊境名為『谷』的小鎮,十六世紀時梵谷的祖先已經定居荷蘭。」

中文的「梵谷」

Vincent van Gogh 的中文譯名是「梵谷」(對岸譯為『梵高』或『凡高』),我覺得這個譯名非常「典雅」,很適用於藝術家。拆開來看,「梵」和「谷」在「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中,意思分別為:

   部首:木 部首外筆畫:7 總筆畫:11

注音一式: ㄈㄢˋ


❶古印度思想中的世界創造原理。為梵語brahma的音譯。古印度婆羅門教認為梵是無所不在的最高實體,修行者最終極的目的就是與之合一。將其神格化則成為宇宙間最高的神,佛教將其歸為天界中的一類。
❷梵語的簡稱。如:「梵漢對音」。


❶表示和古印度有關的。如:「梵語」、「梵文」。
❷表示和佛教有關的。如:「梵輪」、「梵寺」。
❸清靜。維摩詰所說經˙卷上:「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親自送達:Personally -- Karla Bonoff

quill mark

談到 Nicolette Larson,忽然想到這首以前還蠻喜歡聽的歌:Karla Bonoff 的 "Personally"。

Wild Heart of the Young - Karla Bonoff覺得這兩位女歌手的歌聲,都有點率性;Nicolette Larson 多帶點野性,而 Karla Bonoff 則多了點嫵媚。這也難怪,因為她們都是 Linda Ronstadt 的伴唱歌手出身,Linda Ronstadt 當然只找歌唱特質和她相近的人來和聲。

Karla Bonoff 還會寫歌,Bonnie RaittWynonna JuddLynn Anderson 和前老闆 Linda Ronstadt,都曾唱過她的作品。

她的個人專輯,我買過一張 "Wild Heart of the Young",是衝著 "Personally" 這首歌,和撩人的專輯封面才買的。

"Personally" 在 1982 年曾獲美國流行榜第 19 名,成人抒情榜第 3 名,是 Karla Bonoff 最暢銷的單曲。

不過有點諷刺的是,整張 "Wild Heart of the Young" 專輯,"Personally" 是唯一一首非她所創作的曲子。這首算是她招牌曲的 "Personally",作者是 Paul Kelly,在 1978 年時,曾由 Jackie Moore 唱進 R&B 排行榜,名列第 92 名。

對了,"Personally" 這首歌,在幕後幫忙和音的,可是大名鼎鼎的老鷹合唱團(Eagles)成員 Don HenleyTimothy B. Schmit

Category: 0 意見

愛,請多多益善:Lotta Love -- Nicolette Larson

quill mark

在「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系列文時,我曾介紹過一首歌,"Put a Little Love in Your Heart",(請見:Put a Little Love in Your Heart - 讓心中多一點愛)。

Lotta Love - Nicolette Larson"Lotta Love" 這首歌,在詞意上,有點像是上面那首歌的「姊妹作」。Put a Little Love in Your Heart" 是要每個人心中多存一小份愛,如此世界會變得更美好;"Lotta Love" 則是說,要改變世界,需好多好多的愛,我們不能空等待。這兩首都是樂觀、激勵人心的歌。

"Lotta Love" 是 Neil Young 所作。他自己有唱,但真正把這首歌唱紅的,則是女歌手 Nicolette Larson

Nicolette Larson 原為 Linda Ronstadt 的伴唱歌手,後來被推薦給 Neil Young,與之一同灌錄唱片;華納唱片公司見她頗有潛力,於是與她簽約,發行個人專輯。1978 年底,Nicolette Larson 的首張專輯錄製完成,而延誤多時的 Neil Young 專輯也於同時上市,這兩張專輯中,都收錄有 "Lotta Love" 這首歌。Nicolette Larson 為禮讓 Neil Young,要等到 Neil Young 確定不會將他演唱的 "Lotta Love" 發行成單曲唱片後,Nicolette Larson 才推出她的版本。

Category: 4 意見

Nikki Dial 的訪談

quill mark

我以前寫過 Nikki Dial,談過一則讓我很尷尬的經驗,也提到看過一則她的訪問(請見:當時真糗之Nikki Dial...)。

直到目前為止,這篇訪問仍是 Nikki Dial 退休後,網路上可找到的最近期訪問。那次訪問也是她擔任動畫配音,所必須配合的宣傳活動。場合是 2002 CES,不知道是不是「消費性電子展」,反正這不重要。她配音的日本動畫,是 Words Worthワーズ・ワース),和她一起配音的,還有色情片巨星 Jenna Jameson

關於她們的配音,我記得幾年前看過比較完整一點的報導,但隨著時間流逝,那些資料應該也都找不到了。

Nikki Dial 的這則訪談,倒不少地方都還看得到。像這裡:Nikki Dial InterviewYouTube 上,有人剪輯了一些 Nikki Dial 老少咸益的鏡頭上傳,標題名字取為 "Most Beautiful Woman on This Planet"。但可能用到了有版權的配樂,所以影片被 YouTube 消音了。

簡單翻了一下該訪談。粗體字是 Nikki Dial 的回答。

Category: 0 意見

Yasuda Sunflowers - 安田「向日葵」的真假?

quill mark

勞勃.阿特曼的電影 "Vincent & Theo", 是以英國佳士得拍賣會現場那節節攀升的喊價開場。該拍賣品——梵谷的《向日葵》——最後以創天價的二千二百五十萬英磅(近四千萬美元)成交,得標者是日本安田保險的代表。

↓ 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F 457, JH 1666
Still Life: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這幅畫的真偽,一直是藝術界討論的話題。有一陣子,這幅畫幾乎被認定為贗品,像以下是我 Google 到的 1997 年間台視新聞的報導:

勞勃.阿特曼的梵谷傳奇 - Vincent & Theo (1990)

quill mark

Robert Altman 是大師;大師的作品,有時很難懂。

他稍有名氣的作品,我差不多都看了。非常非常喜歡的,只有 1975 年的 Nashville 一部。這部電影,讓我喜歡到買書回來想好好研究(The Nashville Chronicles),不過我一直沒空去看就是了(懶)。

其他還算喜歡的,有 MASHMcCabe & Mrs. MillerThe Long GoodbyeGosford ParkA Prairie Home Companion;不怎麼喜歡,但還好的,Thieves Like UsImagesPopeyeThe PlayerPrêt-à-PorterShort Cuts;完全看不懂的,3 Women

而就算是 Nashville,我也從沒勇氣從頭再看一遍。偶而想到了,挑幾個段落看看而已。

Vincent & Theo (1990)

Vincent and TheoUser Rating: 7.2/10
Director: Robert Altman
Writer: Julian Mitchell
Cast:
Tim Roth... Vincent Van Gogh
Paul Rhys... Theodore 'Theo' Van Gogh
Peter Tuinman... Anton Mauve
Marie Louise Stheins... Jet Mauve
Jip Wijngaarden... Sien Hoornik
Jean-Denis Monory... Emile Bernard
Johanna ter Steege... Jo Bonger
Wladimir Yordanoff... Paul Gauguin
Alain Vergne... Dr. Rey
Féodor Atkine... Dr. Peyron (as Feodor Atkine)
Jean-Pierre Cassel... Dr. Paul Gachet
Bernadette Giraud... Marguerite Gachet

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 -- Don McLean

quill mark

本來是不想談這首歌的,因為這首歌已經太「流行」了。但說到梵谷,不放這首歌實在說不過去。

出自 Don McLean 1971 年專輯 "American Pie","Vincent" 這首歌曲在美國 Billboard 排行榜的最高名次是第 12 名,成績不能與專輯同名的冠軍曲 "American Pie" 相提並論;但很合適地,這首歌在梵谷待過的英國,卻是比 "American Pie" 受歡迎,因為它從 1972 年 6 月中旬起,蟬聯了三週英國榜冠軍,而 "American Pie" 最高只獲得第二名。

"Vincent" 這首單曲的 B 面曲,也是 Don McLean 的名曲之一 "Castle in the Air"。此曲原先收錄於 Don McLean 的首張專輯 "Tapestry",也發行成單曲唱片,但是該專輯和單曲都未能打入流行排行榜,只單曲勉強擠進成人抒情榜(第40名)。這首歌到了 1981 年又由 Don McLean 自己重唱,這回得到流行榜第 36 名。

"Vincent" 本來在台灣就是頗受歡迎的曲子,七、八○年代各吉他歌本一定都會有這首歌的彈唱譜,各種抒情選輯也一定會收錄。幾年前,有人以梵谷的畫作搭配這首歌,做了 Flash 影音檔,讓這首歌又風行起來。唱片公司見幾不可失,又跟著風潮出了 CD 來搶錢,而這一次,還故意把這首歌改叫做「梵谷之歌」,可能是怕年輕人不懂 Vincent 就是梵谷的名字吧?

XBMC Nightly Builds 讓你夜夜不寂寞

quill mark

我這應該算是後知後覺吧,今天逛 XBMC 官網時,才發現下載網頁裡,有個 Nightly Builds 的連結,裡面有著 XBMC 每天編譯出的新版本下載。

Nightly Builds 下載網頁:http://mirrors.xbmc.org/nightlies/

這些版本雖是官方的,但他們也說,穩定性不敢保證。我想,這些版本適用於有勇氣,敢嘗試,而且急性子的人。

我下了目前最新的 xbmc-r26973 這一版,簡單用了一下,效能好像比 Camelot 正式版要好些,以前叫過幾次外掛程式後,XBMC 就變得卡卡的,現在是比較不會了。之前有聽說 IMDb 的介面有小改版,所以 IMDb 的 Scraper 失效,不知這一版有無修正。

現在 XBMC 可支援的平台多了,問題也分成好幾種,Linux 的,OSX 的,Windows 的,XBOX 的,所以搜尋問題又常常找不到最想知道的。這一版到底改了什麼,我也不清楚,一切都是用了再說吧!

對了,上次說過的繁中語言字串,這次已經更新了,應該還是 dog099 的手筆。不過我好像仍看到不少英文的選項,或許是 Confluence 本身所含的字串吧!

Category: 0 意見

梵谷記錄片-- Vincent: The Full Story (2004)

quill mark

這是一部分成三集,共 150 分鐘的記錄片。我看的是有人錄下的數位電視版,應該是好幾年前用 P2P 下載到的,看完後就燒起來歸檔。

DVD Cover這次寫這一系列梵谷文章前,有想要找出來重看,但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上網查資料也一無所獲,主要是因為我連片名是什麼都忘記了,主持人是誰、有多少集也弄不清楚。

幾天前有點意外的,在一堆音樂類的 DVD 布丁盒找到了。原來是和別的音樂記錄片燒成一片,難怪我會找不到。我管理資料的能力是很糟糕的。

走訪梵谷走過的足跡

這是英國 Channel 4 電視台所拍攝的記錄片,於 2004 年 5 月首播。我想,我差不多就是在那時候下載的吧!該片後來有出二區的 DVD。

英國亞馬遜 DVD 網頁:Vincent - The Full Story [DVD]
Channel 4 該片的網頁:Vincent : The Full Story
IMDb:"Vincent: The Full Story" (2004)

這部記錄片的主持人是 Waldemar Januzczak,他也是本片的編寫者。據說他是英國頗為著名的藝術評論者。不過,我不太喜歡他的說話方式,也不喜歡本片的某些切入點。

我覺得本片最大的優點,在於實地走訪梵谷到過的地方,以影片的方式呈現那些地方的景色。在英國時,製作單位具有主場優勢,這部分的拍攝資料感覺最為珍貴,或至少,是其他文獻中比較看不到的。

拍出更好相片的二十個雕蟲小技(16-20)

quill mark

原文請見:20 Easy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Your Photos

Center Your Subject16.如何……將主體置中:

如果你曾上過攝影入門課程,那你該聽過很多次這種話:絕不要將你的主體放在影像中央。要根據「三分法」(Rule of Thirds)來構圖,將最重要的那部分,放在離頂端或是底端,或是離兩邊三分之一的地方。

想一反常規嗎?把你的主體不偏不倚地放在正中央,然後裁成完美的正方形。這種方式,用在圓形的主體上,像是向日葵、時鐘表面和屋內的圓頂時,效果特別好——尤其是你緊貼著邊緣裁切,讓主體充滿整張相片時。

而不管是人或動物的肖像照,在主體四周留一點喘息的空間,避免給人封閉的感覺。而且,當主體整個置中以後,這張相片依然遵循著三分法——仔細看看眼睛和嘴巴(在這張相片中,是鼻子)所在的位置。

Category: 0 意見

拍出更好相片的二十個雕蟲小技(11-15)

quill mark

原文請見:20 Easy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Your Photos

11.如何……拍出令人激賞的人像:

在拍人像照前做好妥善的安排,以避開被攝者的缺點,可省去不少後製修圖的時間。下面是一些常見的問題和解決之道。

膚質問題:將主燈和補光燈置於比相機高的地方(一右一左),以消除皺紋和疤痕,過曝,盡可能地讓影像明調(high-key)一點。避免從側邊補光,要被攝者別微笑。試著用一個精巧又有效的柔焦濾鏡,像是 Tiffen's Soft FX 3 (市價 40 美元起)。

下方眼袋:只用前燈,置於視線高度。稍微提高相機,請被攝者收下巴,眼睛向上看著鏡頭。在眼睛下方打一點粉底,即使是男人也一樣。

雙下巴:從稍微高一點的角度往下拍。請被攝者抬起下巴,向上看著鏡頭,盡可能將你的燈光置高,讓下巴被陰影擋掉。

體重問題:相機抬至視線高度,試著只對臉部打光,讓身體變成陰影。盡可能地裁掉身體,讓被攝者穿著能溶入背景色的衣服。若是及肩的大頭照,請被攝者略為轉離鏡頭,燈光打向臉的較遠那一側,讓比較靠近、寬大的這面籠罩在陰影下。

大鼻子:要被攝者直看著鏡頭,對著直拍。打燈讓鼻子沒有陰影。

Category: 0 意見

拍出更好相片的二十個雕蟲小技(6-10)

quill mark

Popular Photography 網頁:http://www.popphoto.com/

原文:20 Easy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Your Photos

網頁上應該有一些示範圖可看,但我可能是有什麼程式沒裝到,所以看不到圖。

 

Night Skies6.如何……拍出驚豔的夜空:

藍光時刻,是介於日落和黑夜之間的那段小空窗期,當時的天空會變成一片深湛的藍。夜拍的相片會較有深度,而很多主體會比在白天時更為搶眼。

因為藍光「時刻」,很少超過 15 分鐘,所以最好事先把器材準備好。在還有陽光時,先確定好拍攝主體和相機位置。遠距主體你用閃燈也打不亮,故你將需要腳架——將其放定位,相機架好,所有控制設定也安排就緒。如果你的相機有特殊長曝模式,就用吧。

玩弄一下白平衡,讓你的背景變成最刺激的藍色暗景。選擇適合鎢絲燈白平衡的主體來拍——像城市景觀、亮麗建築、主題樂園等。要拍混合光源下的人像照,要稍微喬一下位置,讓你的主要光源(和白平衡)為鎢絲燈光。但深藍的天空通常已經很有張力了,即使是自動白平衡也能拍出很酷的相片。

Category: 0 意見

六人行與梵谷 - Van Gogh in Friends

quill mark

美國電視影集《六人行》(Friends),在第五季的最後一集 "The One in Vegas",曾經很短暫的提到梵谷

好友們要前往拉斯維加斯度假(Las Vegas),其中之一的 Rachel 說他周六早上有發表會,而另一位主角 Ross,則說他要去看梵谷畫展,他已期待快一年了。愛說笑的 Chandler 在一旁虧他是「藝術愛好者」。

「藝術愛好者」是損人的話……

Ross: Oh, but I've got tickets to the Van Gogh exhibit! I've been waiting like a year for this.
Chandler: (coughing) Art lover!
Ross: What'd you say?
Chandler: I said art lover.
Ross: Is that supposed to be an insult?
Chandler: I don't know, I'm very tired.

接下來 Ross 在家惡補梵谷的書,看到住在對面的 Rachel 脫光了衣服在跳舞,於是他以為 Rachel 是在挑逗他。

Ross and van Gogh Ross: (in his head) Oh my God! That's Rachel naked! I can't look at that! I am looking at this. (Looks back at his book.) Okay, vivid colors, expressive brush strokesUnless she wants me to be looking at that. She knows I'm home. She knows I can see her. What kind of game is she playing? I think maybe someone's lonely tonight. Oh-ho, Dr. Geller! Stop it! You're being silly! Or, am I?

-- From "Friends" 523 - The One in Vegas.

拍出更好相片的二十個雕蟲小技(1-5)

quill mark

這是 2009 年 6 月號 Popular Photography 雜誌的企畫主題,英文是:"20 Easy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Your Photos"。

20 New Skills...

總共有 20 則簡單的技巧,每一則都不長,而且都不是什麼高深、複雜的東西,有的只是相機的小設定而已。想到就翻幾則,當作翻譯練習。不過這種文章,是針對所有的系統而寫,不見得全部的相機都能適用。

Category: 0 意見

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6 梵谷名畫解說.梵谷遺蹟

quill mark

《梵谷書簡全集》後的彩頁附錄共有 128 頁,是非常厚實的〈梵谷名畫解說〉。

Vermeer - The Girl With The Pearl Earring從目錄頁上可看出,這裡頭其實是分成兩部分的,一是〈梵谷名畫解說〉,另一是從第 625 頁開始的〈梵谷遺跡〉。不過,〈梵谷遺跡〉這部分是直接放在〈名畫解說〉之後,其間或其上也沒有任何標題或文字,很容易讓人忽略,或當成是解說的一部分。

怪異的中文譯名

〈梵谷名畫解說〉,書上寫的原著是「威爾漢姆.烏德」,又說,「在這冊修訂本中,黑白插圖和彩畫部分的註解,是由一名叫桂塞爾達.波洛克添加上去的,他是立德斯大學的藝術史講師,曾發表以梵谷為題的論文。」

原作者 Wilhelm Uhde,1947 年就過世了,現存資料很少。我不知道這本書的原著書名,也不確定「桂塞爾達.波洛克」是誰,只知道 Wilhelm Uhde 和 Ludwig Goldschieder 曾合著過一本 "Vincent van Gogh",而 Goldschieder 是有像是「桂塞爾達」,但是「波洛克」就不知是啥了。

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5 卷四 1886.3 - 1890.7

quill mark

這是書信部分的最後一卷,從巴黎到奧維。

巴黎時期,是梵谷作畫風格大幅轉變的時期,但因為他與西奧同住,因此轉變的歷程,我們只能從作品中推敲,而不像在別的時期一般,有信件的文字資料可供參考。

遠離巴黎,南下阿爾

經過近兩年的空白,從 1888 年 2 月梵谷南征阿爾(Arles,阿羅)起,梵谷又恢復過去勤於寫信的習慣,他的創作軌跡才又回到我們的掌控之中。

↓ Harvest at La Crau, with Montmajour in the Background, F 412, JH 1440
Harvest at La Crau

從信件看來,在阿爾的梵谷,給我的感覺是有信心得多了。在巴黎之前,他得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他大部分時候都是埋頭苦畫,一、兩個圈外朋友的讚賞話語,就可以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在巴黎結識了許多畫家朋友後,梵谷在創作的路上不再感到孤獨。他屬於那一群「小巷畫家」,他屬於一個新興的門派——印象派;這些人的理念不見得一樣,志趣也不見得相投,但此時的梵谷至少知道,在這條路上他不是唯一的孤獨者。

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4 卷三 1883.9 - 1886.3

quill mark

第三卷收錄了梵谷離開海牙後,一直到前往巴黎之前的信件。

這段期間,梵谷先到了荷蘭北部的德藍特(Drenthe,德倫特),後又回到努昂(努能)與家人同住,最後前往安特衛普(Antwerp),再轉赴巴黎。

Skull with a Burning Cigar《梵谷傳》裡,把德藍特和安特衛普的短暫停留全都跳過。左圖是他在安特衛普時著名的靜物畫 "Skull with Burning Cigarette"(F 212, JH 999 )。

率性而為的個性

梵谷到德藍特,主要是想要畫那裡的農村景觀,他自詡為「農夫畫家」,到鄉間去接觸農人、接觸自然,是他一直有的衝動。

梵谷的自不量力,讓他在海牙欠了一屁股債,去到德藍特又是倉促成行,沒能好好的計畫,以致於沒撐多久,就只能回到努昂投靠家人。

他從德藍特寄出的信中,也承認自己「行動未免過度輕率」、「我素向喜歡率先行事」,他後來的巴黎之行,也是同樣的情形。平心而論,梵谷衝動又固執,是個到處惹麻煩的頭痛人物。

Popular Photography 2009 年度最佳相機

quill mark

這是從 http://www.popphoto.com/ 上看到的。是 Popular Photography 雜誌所選出的「2009 年度最佳相機」的特別報導。

中譯:

Popular Phtography 2010-1

年度最佳相機:Nikon D3x

——2009年最精良,或最能重新定義攝影的相機

 

終究,還是回到了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上。我們自問,如果我們被困荒島,而只能擁有一台相機—— Canon EOS 7DNikon D3x,或 Olympus E-P1——你會選哪台?

答案揭曉:只有 Nikon D3x,才是 Popular Photography 的年度最佳相機,是 2009 年最精良,或最能重新定義攝影的機型。

提醒您,我們想像中的荒島,有著一條 F1 賽車跑道,一支現役足球隊,以及多彩多姿又移動迅速的野生動、植物,一望無垠的寬闊美景,一群愛被拍又上相的居民;當然,還有一間裝備齊全的職業攝影棚。

Category: 2 意見

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3 卷二 1881.12 - 1883.9

quill mark

《梵谷書簡全集》的第二卷,收錄了從1881 年 12 月到 1883 年 9 月的信件,這個階段的梵谷,只在一個定點——海牙。

↓ 梵谷的水彩畫,畫的是海牙近郊里斯維克的草地。(F 910, JH 99)Meadows near Rijswijk and the Schenkweg

Irving Stone 在 "Lust for Life" 的附註裡曾說,為了方便起見,他在書裡統一用法郎為折算幣值單位。而在 "Dear Theo" 裡,由於是摘錄信件內容,於是別的貨幣單位就出現了。

梵谷於海牙租的房子,在荀維格街(Schenkweg,森魁格)上,《梵谷傳》裡說月租為 14 法郎,《梵谷書簡全集》裡,則是七個基爾德(guilder,有時譯為「盾」)。

Thom Hogan 的新世紀前十年 Nikon 十大名單

quill mark

這篇是在 Thom Hogan 的網站上看到的。原文請見:http://bythom.com/2000decade.htm

Nikon's Top Ten of the Decade

-- The things that changed the way you shoot in the 21st century

Nikon 近十年的十大

——在二十一世紀改變你攝影方式的東西


又到了各媒體排出年度大事名單的時候了。有的媒體還更進一步地排出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名單。我通常是不寫這種趕潮流文章的,但一如我在前篇文章所說,我們身處於攝影正式數位化的第一個年代之末,而其結果是,Nikon 在這十年裡推出的許多產品,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攝影方式。對了,這是個集體的「我們」,而不是個別的我們。當你看了我所列的名單後,將了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這份名單只列出 Nikon 的產品。雖然其他品牌的某些產品,同樣改變了我們的攝影方式,並且影響了 Nikon 後續推出的產品,但我在此的重點是, Nikon」在這十年裡做了什麼,因而改變了我們的攝影方式。最後要說的是,我的名單是按年代排序的。

D1h1. D1h

有人會說,D1 本身就是台帶來改變的相機了,因為它是第一台純專業用的 DSLR,而且定在一個「可負擔」的價位上。但我認為,真正的大躍進是要到 D1h 時才出現。首先,D1hD1x 在同時推出)把 NikonD1 時的那些小毛病全都修正了。D1 是台原型機,在色彩空間上並沒有真的定位好,而且整體設計上,在在地顯示它仍處於一代機的狀態之下。D1h 修正了這些問題,也因為有了這些修正,到處可見職業攝影師們帶著它上陣。

Category: 0 意見

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2 卷一 1873.6 - 1881.12

quill mark

Irving Stone 在 "Dear Theo" 的序言裡說,這本書出版的用意,「是要把一六七○頁的素材,編輯成能夠迅速流傳的單冊普及本,讓每個人都樂於閱讀,並以每個愛書者買得起的價格印行出來,寄望如此把文生的文字作品首次帶給一般民眾。」

PhryneIrving Stone 的目的達成了,"Dear Theo" 是本濃縮成 480 頁的普及本。以現在的觀點來看,480 在印刷界是個完美的數字(不知道當初是不是勉強硬塞出來的),它不浪費任何一版紙,一切都剛剛好。

結結實實,密密麻麻

而整本書,除了開頭的版權頁和簡單的序言與題贈詞外,通通都是內文。沒有目錄,也沒有用以分隔的空白頁;每卷之中也不分章、節,偶有必要的時間、地點標示,也都只在文章右上方用粗體字印出。

每頁下方的頁碼已經快貼近內文了,而每頁上方沒有頁頭標示,內文與裁切邊都已拉到幾乎最極限。總之,這是一本結結實實,密密麻麻的文字書。

讀這本書,還真是傷眼又沒成就感,所以我很快就放棄。中譯版是我最好的選擇,但我得先加上一點抱怨。

梵谷書簡全集 -- Part 1 追憶文生.梵谷

quill mark

看完了《梵谷傳》之後,我個人認為,應該要接著看《梵谷書簡全集》。這兩本翻譯自 Irving Stone 的著作,可說是「姊妹作」。

DSC_3225由「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梵谷書簡全集》,自稱其原著是 "The Complete Letter of Vincent van Gogh",實則是譯自 Irving Stone梵谷信件節選本 "Dear Theo",而且譯出的部分,還經過大幅刪減,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 "Dear Theo" 的「閹割中譯版」。

和本文一樣重要的附錄

不過,《梵谷書簡全集》並不只有信件的跳譯,書中還包括有 "Dear Theo" 所沒有的兩大附錄:一是附在前面,譯自西奧遺孀喬安娜(Johanna van Gogh-Bonger)所寫的〈追憶文生.梵谷〉(Memoir of Vincent van Gogh);二是附在書後,全彩印刷的〈梵谷名畫解說〉(包括〈梵谷遺蹟〉)。

這三大部分,分別是由三位譯者所譯。最前面〈追憶文生.梵谷〉譯者是林淑琴;本文(書信)部分是雨云;而書後頭的〈梵谷名畫解說〉則是舜淳。

這一篇先談〈追憶文生.梵谷〉。

直拍時,如何拿相機?

quill mark

我是新手,也是抖手。別人總是在煩惱怎樣構圖最美,我卻老是煩惱如何不會手震。人家說,相機後面的腦袋比較重要;我則是想著,相機上的那雙手該怎麼放。

剛開始看攝影書時,前面那些講姿勢和相機拿法的,我是全部跳過。那時候總覺得奇怪,相機不就拿起來拍就好了嗎,難道還有什麼標準姿勢不成?

「大鵬展翅」加上「蛇行刁手」

在拍過許多朦朧的相片後,這才回過頭來反省,我到底是哪裡做錯了?於是重新研究相機的拿法和拍照的姿勢。初時拿相機時的「大鵬展翅」已不復見,後來手臂是能縮就縮,手肘是能貼身就貼身。

Category: 2 意見

Lust for Life (1956) -- 電影「梵谷傳」

quill mark

Old DVD Cover每一本好書的背後,一定有一部很糟(或很平常)的改編電影。

Irving Stone梵谷為主角的傳記小說 "Lust for Life", 在 1956 年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由大導演 Vincente Minnelli 執導,巨星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和安東尼昆(Anthony Quinn)主演。

精釆的詮釋?

本片評價頗高,許多人稱讚 Vincente Minnelli 的考據功夫,還有 Kirk Douglas 的精釆詮譯,以及 Anthony Quinn 那搶盡風頭的短暫演出。Anthony Quinn 的「高更」,為他贏得了一座金像獎最佳男配角;Kirk Douglas梵谷,則讓他奪得金球獎最佳戲劇類男主角獎,但金像獎敗給了《國王與我》的尤伯連納(Yul Brynner)。

我第一次看這部片的時候,並沒有看過原著。當時看的是公版 DVD(封面就像右圖那樣,我比較喜歡這個封面),片子才播一半左右就播不動,應該是買到瑕疵片。但因為不如想像中好看,所以也就沒有去換片或重買一次。

Lust for Life DVD Cover梵谷傳 Lust for Life (1956)

User Rating: 7.3/10
Director: Vincente Minnelli
Writers: Norman Corwin (screenplay), Irving Stone (novel)

Cast:
Kirk Douglas... Vincent Van Gogh
Anthony Quinn... Paul Gauguin
James Donald... Theo Van Gogh
Pamela Brown... Christine
Everett Sloane... Dr. Gachet
Niall MacGinnis... Roulin
Noel Purcell... Anton Mauve
Jeanette Sterke... Kay

等到看過原著後,再回過頭來看這部電影,只覺得這片拍得好爛。我搞不懂,如果導演、編劇要以自己的想法,來拍攝他們心目中的梵谷傳記,那為何要掛 Irving Stone 的名字?為何要用 Lust for Life 當片名?

Lust for Life: Contents and Note

quill mark

這篇是留給我自己存檔用的。

我買的 "Lust for Life" 是合訂本,與 Irving Stone 的另外兩部小說 "The Presidents's Lady" 和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合成一大本。好處是便宜,而且郵寄時等於一次寄三本,省了運費。對了,我要是在這種運費是計次,而不是計重的國外網站買東西,總喜歡買大本、或多本的套書,這樣運費比較划算。

而這合訂本,是經過重新編排過的,號稱是 "complete and unabridged",字體是又小又密。本文部分應該是沒有刪減,但是其他部分,像是目錄和附註,就被拿掉了。再加上書本每一頁的頁頭,並沒有章節名稱,所以若要找尋特定內容,就很不方便。

因此,我在寫前面的介紹文時,特地跑到圖書館去,借了 "Lust for Life" 的單行本回家,果然查閱起來方便多了。介紹寫完該是還書的時候,我本來想把目錄和附註影印下來,讓我的 "Lust for Life" 完整一點。後來又想,反正沒多少字,就練習一下英打吧!

吐派克的「星夜」- Starry Night by 2Pac

quill mark

我不聽 Hip-Hop,連 Rap 也都還只在勉強接受的範圍(大概只到 MC Hammer 的時代吧)。90 年代流行樂界的 Hip-Hop 風,正是讓我這種老骨頭,不想再聽西洋流行音樂的最後一根稻草。

Starry Night所以,什麼 2PacNotorious B.I.G. 等紅極一時的巨星,我對他們是同樣陌生。也就是這樣,當他們不幸身亡時,我並沒什麼特別感覺。

會寫這一篇,是知道 2Pac 本人是梵谷迷;他會喜歡梵谷,應該也是因為 Don McLean 的那首 "Vincent"。 2Pac 曾發表過一本詩集(於他死後),叫做 "The Rose that Grew from Concrete",書裡收錄了他成名前所寫的 100 首詩,其中有一首就是紀念梵谷的〈星夜〉("Starry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