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漫畫50年史(戦後マンガ50年史)Part IX

quill mark

關於漫畫歷史的部分,主要在《戰後漫畫 50 年史》的前八章講述,從第九章起,作者介紹的是發生在一九七○年代與漫畫有關,而前一章未能提到的問題,和一九八○、一九九○年代的漫畫「事件」。


第九章  70~80 年代的事件目錄

作者竹內長武認為日本的戰後漫畫有所謂的「十年周期」,他說:「戰後漫畫每十年就會拓寬新的表現方式的範圍……」簡單分類,就是:

  • 1950 年代: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
  • 1960 年代:寫實漫畫
  • 1970 年代:少女漫畫

Moebius但到了 1980,竹內長武卻以為「沒有發生之前那種大的地殼變動」,他勉強提到了大友克洋,他說:「受到法國漫畫家墨必斯(Moebius)影響的大友有著細緻且冷酷的畫風和感性,他用《童夢》《AKIRA》等作品影響了同時代的很多漫畫作家。……但是,他還沒有達到能夠代表 1980 年代的運動體的高度。」

注:Moebius大友克洋可以參見「漫言」的相關訪談中譯:〈Moebius 談他的藝術/目疾/傳奇:我像一隻獨角獸〉和〈大友克洋對談井上雄彥:當代最強畫師之間的對話〉。

缺少強烈衝擊力

而 1990 年代呢?竹內長武說這是一個「更加不透明的時代」:「1986 年前後的美食漫畫熱、1980 年代後半期的黃色女性漫畫熱、1991 年的宗教漫畫熱等雖然還在 90 年代留有餘韻,但卻沒有了之前那種強烈的衝擊力。」

其實這種現象是很難避免的,這是通俗文化日趨流行、日趨龐大後的必然結果。竹內長武已觀察到,自 1970 年代以後,雜誌和漫畫家數量大幅增加,種類也更加多元,漫畫周邊正複雜地「多極化」,要分析起來不若過去那般單純、直接,於是他用「不透明」和「混沌」來形容這種百家爭鳴的現象。

童夢 Akira

人物形象的版權

本章提及的第一個「事件」,是關於漫畫人物版權的問題。

1970 年 12 月,「漫畫版權擁有者協會」成立,這是為了保護漫畫家權利的組織。而在同時,另一件由知名漫畫家長谷川町子所提出的侵權訴訟案,更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長谷川町子最著名的作品,莫過於《海螺小姐》(サザエさん),他提出的侵權案,是針對名古屋的奥林巴斯螺絲公司和東京的立川巴士(立川バス)公司,在沒經過她的同意之下,便在他們的汽車上使用「海螺小姐」的圖像。

這個侵權案,是日本第一次不是以特定作品的複製為對象,而是對「人物形象」這個概念,所提出的版權爭議案。在漫畫家爭取權益的過程中,這個例子極為重要,因為這起訴訟成了日後人物形象權的法律依據,例如作者提到 1990 年「櫻桃小丸子」(ちびまるこちゃん)的案件。

只要能認出是誰就不行

在法庭上,被告的立川巴士公司所提的觀點是:「原告……應該明確並具體地說出我們侵犯了該漫畫哪個部分什麼樣的複製權。不應該允許其用抽象的人物形象理論來主張侵犯了版權」。

法院的判決,基本上認同長谷川町子的看法,摘錄判決書的一部分如下:

可以認為,漫畫的出場人物自身的角色、容貌、姿態等永久性的表現形式超越了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話題或情節、特定畫面中特定的出場人物的表情、頭部的朝向、身體的動作等,可以將其理解為表現了出場人物的容貌、姿態、性格的東西。

這個判決認定,「即使不是從特定的畫面中進行的複製,只要能看出是那個人物,就構成了對人物形象權的侵犯。」


サザエさん Sazae
↑ 判決書上所附,畫在「立川巴士」車子上的圖案。
← 長谷川町子所創作的漫畫《海螺小姐》(サザエさん)。


但在賠償部分,並沒有達到長谷川町子要求的數字,只有銷售價格的百分之三。(不確定總數額是多少,但看起來好像不多。)

這部分作者還提了一些正、反兩面的看法和例子,像是「引用」的容許範圍,或是拿原作來惡搞、諷刺的標準拿捏,在此就不多做敘述了。但有個例子我覺得很有趣(也很過分),那是日本某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了慶祝畢業,在學校游泳池池底畫了一隻米老鼠,這有趣的事件經媒體披露後,引來迪士尼公司的抗議,他們要求該小學立即將米老鼠圖樣給擦掉。

性的表現

漫畫是靠圖像來表達故事,所以一牽扯到「性」,總是容易引來特別的關注。1976 年是國際婦女年,於是漫畫中的女性形象就成了話題,在婦女會的兒童文化分會上,兩部在當時很受歡迎的漫畫,被指出「傷害了女性的尊嚴」。

這兩部漫畫分別是永井豪的《家早南友》(イヤハヤ南友),和山上龍彥(山上たつひこ)的《小鬼刑警》( がきデカ)。1982 年兒童動畫《麻衣老師》(原名不詳)亦引起了抗議活動,理由是其內容充滿了對女性的歧視。

イヤハヤ南友  ガきデカ

從書上提的這三部作品來看,被認為有問題的部分,好像不再是漫畫的表現方式,而是劇情上對女性角色的塑造,讓許多女性感到不舒服,我個人認為,或許這也是一種「進步」吧!

到了 1984 年,自民黨議員還曾經打算透過立法,來限制出版品的性報導題材,起因是當時某些少女雜誌充滿了「過度獵奇的有關性的報導」。後來,被點名批判的兩本刊物相繼停刊,這才使得立法限制的腳步停止下來。

純屬虛構?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這是電影、電視和小說當中常見的宣告,但這種宣告可以完全免除作者的責任嗎?

1984 年《週刊少年 Magazine》刊登了塀內真人(塀内夏子)的短篇漫畫《大海啊,你》(海よ、おまえは)。漫畫的故事發生在石垣島,主角是當地一家民宿業者的老闆千金,她原本反對興建新石垣機場,但在經歷過一些事件後,讓她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あしたのジョー 這篇短篇漫畫的問題,出在故事發生的該地區,只有一家民宿業者,他們剛好有一個和漫畫主角同齡的女兒,而且漫畫中的民宿店名,和現實中那家店的店名也一模一樣。

該少女的立場是反對機場興建,於是「損害名譽」和「侵犯人權」的指責就接踵而來,後來經過多次交涉,最終的解決方式,是出版社在雜誌上刊登道歉文,並去函向原型少女的父母致歉。

所以,即使是有「純屬虛構」的宣示,但當故事中的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有著太多雷同之處時,這就不是能用一句「實屬巧合」就能呼攏過去的。

漫畫人物的告別式

本章最後,作者提到一件漫畫界的特殊事件,那是漫畫人物力石徹的葬禮。

1960 年代末的漫畫《明日的丈》(あしたのジョー,台譯《小拳王》),是由梶原一騎原作、千葉徹彌(ちばてつや)所繪的名作,故事中的兩位拳擊手矢吹丈和力石徹進行一場大對決,對戰之後力石徹走下拳擊台倒下,最後死去。

力石徹是個很有魅力的角色,他的死引起了讀者的一片惋惜,這股高漲的情緒始終不能平復。後來在劇作家寺山修司的提議下,在 1970 年 3 月 24 日於講談社的禮堂舉行了一場「告別式」,到場觀禮致哀的漫畫迷有七百餘人。

寺山修司在告別式之前,寫了一篇刊登在《日本讀書報》的短文,在這篇「祭文」當中,寺山說道:

あしたのジョー fight恐怕力石一開始就死了,可以說他沒有任何像丈那樣的「戰鬥的理由」。 大家回想一下就可以知道,力石一直只是作為丈的反面而出場的。在兩人那戲劇性的「碰面」中,騎著自行車將寫有「為了明天」的明信片送到丈手上的人就是力石。力石是作為丈內心的幻想而生的,然後隨著丈在拳擊台上的破產而消亡。


這個活動引起了輿論的矚目,各媒體都爭相報導,成了一件很特殊的社會事件。




0 意見:

張貼留言